欢迎访问苏铸天工-徐氏铜器文化企业官网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地址: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渭南路193号
联系人:徐大师
手机 :13962120236
电话 :0512-82152560

新闻中心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古人使用的香炉有哪些?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09-23 15:50:59 人气:0

从古至今,中国熏香文化由来已久。从先秦时期邀天集灵,祀先供圣,到两宋时期,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熏香更多被赋予了精神寄托和文化底蕴。而香炉发展历史在《周礼》中这样记载:“剪氏掌除蚕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虫之事”。这说明薰香源自古人薰烟以趋灭蚊虫,并消除秽气,以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到了战国时期,中国人在室内焚香先用一般的铜炭炉,直到汉代,由于受到神仙方士思想的影响,才出现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具,如博山炉、金鸭等。



博山,即汉代仙家所指的仙山,亦即《列子·汤问》中归墟五山(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峤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莱 )。其实地在蓬莱以西的山东鲁中,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尽山,无平坦之地。此炉取博山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据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炉身类似较深的豆形,炉盖铸出错落有致的山峦,因山峦形势雕镂出烟孔,奇珍异兽奔走山间,金丝和金片错出优美舒缓的云纹,制作精美、工艺精湛,代表了西汉时期青铜博山炉的高水平。后出于保持清洁的需要,或是象征“海上仙山”中“海”的需要,出现了承盘。当炉中焚香,飘出袅袅香烟,缭绕炉体,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博山炉盛行于神仙之说,流行的两汉及魏晋时期。



到了两宋时期,随着熏香文化不断发展,香席不再是贵族之间斗富的场景,而是文人在文房中鼻观参悟,感悟人生的媒介。然而文人熏香所使用的香炉在造型、装饰、工艺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及至明清,动物形香炉特别是禽类造型香炉在造型工艺上都达到极其精巧的程度。如苏东坡在《寒食夜》中写下了“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此处“金鸭”正是唐宋时十分流行的鸭形熏炉。



鸭,其形象朴实可爱,性格温和内敛,是早被狩猎、养殖的禽类之一,为人们提供了果腹来源,自古就是丰收、收获的形象代表。另外,因“鸭”与“甲”谐音,在封建社会崇尚科举的时代,鸭形更是被赋予了“中举”、“高中”的美好寓意。包含鸭形的传统图案,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延续至今,必定有其美好的寓意,其或表达了美好的祝福,或体现了向上的教化,或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鸭形器早在商代青铜器中出现,之后随着鸭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的凸显,手工艺品中留有越来越多的鸭的形象。早在汉代,就多有禽类造型的香炉——雁炉。“而南北朝以后鸭在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香鸭便取代雁炉而成为香炉中的重要词汇。



香鸭又称金鸭、金凫等,与雁形香炉差异有两点:一为足下多了底座,多数雁炉无底座;二为头部造型特点:雁形香炉头部多了几根特意刻画出的羽毛。造型特点都比较写实,遵循的比例与实物较为接近,没有明显的变形夸张,使人一眼就可以认出其形象。而香鸭通常有两种打开方式:一是在鸭腹中线将其一分为二,上半部分揭起,下半部分置香;二则更为巧妙,就是在鸭翅部分与身体的连接处将其与炉身分离,翅身作为炉盖。需置香时取下鸭翅即可打开香炉,合上时连接部分隐藏起来,看不到连接线,浑然一体。既是香炉,就必须有进气与出气口才能使用。明代的鸭形香炉多数在底座设进气口,将鸭口制成打开状,用以出气。



无独有偶,古人用香除了净化室内空气之外,还对于改善自身体味和日常防虫的追求也有所体现。 汉时期的女性在婚姻上有比较大的自主权,也可以参加一系列社会活动,特别是贵族女性大多受到较为良好的文化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操,对于美有着理解和追求。尤其是嫔妃们为了吸引帝王的注意,增强自身的魅力,追求香气馥郁持久,自体出香。沐浴熏香来获得肌肤中自然散发的香气成为上层社会妇女的一种风尚。一种用香来熏衣熏被。古人的服装质地与今人不同,丝质、麻质等较多,易遭虫蛀,因此熏衣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生香使自身清爽,亦是防虫的实际需要。



Copy right 苏州市相城区弘君堂铜器文化研究院 © 2014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5014664号-1  技术支持:荣邦网络